流量红利枯竭,消费互联网创业进入Hard模式

2016-02-25 来源: 蓝湖资本 作者: 胡磊

2015年对于互联网创业和投资来讲,是跌宕起伏的一年。从年初的风生水起,到年底的风平浪静,切换的有点突然。一时间,似乎创业者和投资人都突然找不到了热点,开始原地打转。趁春节假期回顾了一下2015年的点点滴滴,试图给发生的一切找个合理的解释。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互联网创业进入了Hard模式。

从几张图表开始说起吧:

移动应用占多平台消费互联网产品使用时长的比例

Source: comScore Multi-Platform Metrix, UBS

由于没有中国的数据,就用了美国的数据,相信趋势是一样的。毫无疑问,移动对于PC的取代是摧枯拉朽的。不到两年的时间,用户的上网时间分布,已经从50/50变成了80%在移动终端。而期间所有转身慢的公司,都成了这个时代的恐龙。同样,乱世出英豪,这一交替的过程,也造就了今日头条等一批移动时代的明星公司。

但不幸的是,对今天的创业者来说,PC往移动更迭的“乱世”正在迅速结束。15年开始,智能手机用户的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

Source: Strategy Analysis

而这,只是一半的坏消息。另外一半是:互联网巨头正在完成布局,开始收紧对于用户的控制。

MAU(月独立用户数)排名前20的产品里面,只有微博、美团和Wifi万能钥匙是非BAT的。

除了用户数量的覆盖,巨头对于用户使用时长的侵占也是碾压式的。

Source: QuestMobile

用户时长前20名的名单里面,只有今日头条、同花顺、搜狐视频和陌陌是非BAT的产品。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微信已经不知不觉的占领了我们1/3到1/2的手机时长(下图是我的手机电池消耗情况截屏)。而微信今天仍然没有商业化、规模化的针对第三方的流量分发机制,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流量黑洞。

把上面的这些坏消息叠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15年流量获取变得这么困难,甚至疯狂。而消费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取流量,都纷纷开始导向传统媒体、甚至人肉的方式。

  1. 电视台:特别是综艺节目,再次成为了互联网产品投放广告的标的。
  2. 户外媒体:我家小区电梯的分众框架里面,互联网产品广告几乎没有下过线。看看分众的股价就都明白了。
  3. 地推:不可思议的,互联网产品开始用人在地面获取C端客户。对比当年携程在机场、火车站发会员卡的时代(互联网渗透率低、用户低频高客单价),时代倒退了15年。
  4. 补贴:在这波O2O之前,互联网因为“免费”而经常被人质疑商业模式。这次更进一步,倒贴了。确实是考验创业者和投资人智慧和耐受力的极限。

当然,这流量枯竭的环境下,也还是有不少公司抓住了特有的机会,异军突起:

  1. 动漫类的产品:仍然有低龄的增量用户和人口红利,相对而言,流量获取的成本还比较低。
  2. 利用社交媒体:从9宫格到微信群获客(e.g.拼好货)到分散化的社交流量聚集(e.g.红人电商)。

说了这么多令人沮丧的坏消息,还是要振奋一下精神,分享一下我认为的hard模式下创业机会:

  1. 流量环境对于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是公平的。没有了容易摘的果子之后,产品/运营出色,留存率好的公司,在这个环境里面更容易跑出来。从起步的时候,就注意对流量、留存、用户行为的分析,精益创业的能力在当下更容易成为核心竞争力,甚至是unfair advantage。靠融资冲量的粗旷式增长,会迅速成为过眼浮云。==> 这是一个对安份做事的“好人”更有利的环境。
  2. 把钱和资源用在打造独特内容(媒体型产品)/供应链(交易行产品)上:在这个获客越来越难的时代,这是保证口碑和长期留存的最好办法。今天,用户的选择太多了。没有独特的内容,就只能靠价格、补贴这些手段饮鸠止渴。==> 啃硬骨头才能长期脱颖而出。
  3. 找一些对流量依存度相对较低的产品:比如互联网金融的资产端、打造交易和服务闭环(做服务交付而不仅仅是流量分发)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应该一股脑的去做B2B,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战场,有着其自己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逃避hard模式而转身做B2B肯定不是正确答案。
  4. 不放过转瞬即逝的流量红利:网络视频,特别是最近红得发紫的直播,可能是个不错的机会。制作有创意的植入或病毒性的短视频,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还记得当年在微博流量红利基本消失的时候,杜蕾斯的病毒性话题营销?;-)

每次经济下行、股市萧条的时候,都会出现伟大的公司。希望这次宏观经济和流量环境的叠加,能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扫描二维码进入蓝湖官方微信

蓝湖资本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