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自我认知和创业的沙漠寻宝 —— 写在2018年初的几点感悟

2018-01-18 来源: 胡磊

转眼又是一年了。每年年初的时候,都是期待和焦虑并存的时候。自从 2 年前博客写了创业进入 Hard 模式之后,这种焦虑感便开始逐渐增强。惭愧的是,在这过程中,自己的博客也越写越少,几乎停滞了。趁着新的一年开始,看看能不能坚持多写写。

投资者的自我认知——从书里和身边得到的一点启发

“The problem with the world is that the intelligent people are full of doubts, while the stupid ones are full of confidence.”(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的人满怀疑惑,而傻瓜们却满怀信心。)

这是从一位创业者的朋友圈看到的话,也基本解释了很多时候早期创业投资的纠结和焦虑所在。一旦一个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聪明和傻就倒了过来。错过的人变成了傻瓜,自信的傻瓜变成了投资大师。所以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来了,是要做聪明人还是傻瓜?

我认为自己从雷.达里奥(Ray Dalio)的书《原则》(Principles)里面找到了答案。几年前在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网站上看过他写的 PDF 版本,有点意犹未尽。这次终于等来了完整版。书里面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教我们怎么客观地认知自我,并基于此设定自己的目标。这套方法适用于为人处世,也同样适用于投资和创业。

环顾四周,这似乎也是很多成功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共同的特征。基于对自我和环境客观且诚实的评估,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打法。曾经有幸共享一个办公室的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邓晓峰先生最近的一篇文章《基本面投资在中国的实践》,也在某种程度上,将他自己作为案例分析了一遍。他一再强调作为一个基金经理首先要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方式做研究和投资。虽然身边和行业内不乏光辉的榜样,比如坚持做时间的朋友(超长期的价值投资人)的高瓴资本主张“弱水三千,但取一瓢”;Union Square Ventures 从 2004 年创立之初就坚持投资网络效应等等。 但“用什么样的方式做投资”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无法简单地拿来照搬。

借用邓晓峰的观点和我自己对于一级市场各个阶段投资的观察,我总结了一页 PPT,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看,反思自己,让我们保持对“我是谁,我擅长什么”这个问题有足够的敬畏感,并持续地做出修正。

希望 2018 年,能够继续在修炼的道路上有所进步,对于投资的焦虑感可以越来越坦然。

好了,说了半天的投资,也来换个频道谈谈创业。2018 年的创业机会在哪里?蓝湖之所以把研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坚信接下来的创业环境会变化得越来越快。而且和之前的 10 年会有巨大的差异:熟悉的赛场正在变成创业沙漠,边缘的沙漠可能会变成富饶的金矿。

沙漠寻宝——认清创业的现实

沙漠寻宝?你说的是科技类创业吗?我希望我说的不是,但现实却偏偏如此。

2007 年开始做 VC 起,就不断地听到创业者和我说赢者通吃的故事。网络效应、规模优势,假以时日,必一统江湖。不曾想,这些前辈们吹下的牛,竟然都一一实现了。

下图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 2017 年一篇报告里面的图表,基本说的是互联网的各个细分赛道里面,前三名的公司占市场的比例:

绝大部分的赛道,前三名都已经占有了 85%以上,这意味着除非是颠覆式的创新,不然在这些市场的新公司投资价值接近于零。这个名单包括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社交媒体、本地生活服务等。而 CR3(市场前三名占的市场份额)相对较低的领域,这几年却风生水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公司:新闻(今日头条),在线视频(快手),非支付类在线金融(数数 2017 年的上市公司就知道了)。

这对于还在路上的或将要上路的创业者意味着什么?忘记这些被巨头占领的地盘和曾经性感的赛道,老老实实去沙漠寻宝,有空间才能有未来。今天的美团、头条甚至阿里巴巴还在没有边界地四处扩张。创业者定义自己的“大西部”的能力,或多或少就注定了创业项目的成就空间。其中,不管是看似无聊的蓝领招聘、还是高精尖的无人驾驶,只要是空间足够大,没有巨头垄断,就有大机会。2017 年波澜壮阔的教育投资(大概率 2018 年还会继续延续)也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这对于投资人意味着什么? 很不幸,不能吃老本了。过去熟悉的行业经验可能要扔掉一大半,甚至积累的人脉都要重头来过。只有学习能力和应对变化的能力才是永恒的制胜法宝。前面的大西部到底是沙漠还是金矿,需要耐心地探寻。幸好,在一个合伙人都曾经是咨询顾问的基金,这似乎并不是难事。

2018 年,祝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掘金的铲子和富饶的金矿!

扫描二维码进入蓝湖官方微信

蓝湖资本微信公众号